在美國開旅行,上了州際道路,非常方便,東南西北四通八達。然而美國人在80年代產生了文化的恐慌,因為再這樣發展下去,全美國的地景全部要被高速公路交流道、速食店、加油站、汽車旅館的招牌統一了,各地方失去了特色。各地方的人開始覺醒,決定發展自己地方的景觀與人文特色。在明尼蘇達雙子城,隔著密西西比河東岸是舊城聖保羅市,西岸是新城明尼亞波利斯市,只要從街燈、人行道的鋪面,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哪個城。

18年前搬來天母的時候,五官都可以感覺到天母的不一樣,從過了圓山以後,就開始有回家的感覺,再過福林橋,家的感覺更濃,空氣比台北清淨,進入中山北路七段,溫度變涼了些。配合每天當下的心境,想看樟樹還是欒樹,可以選擇從中山北路或忠誠路出門或回家,路上可以隨時停車買「吃吃看」的芝士條,或是經過外銷成衣店看看有沒有新貨到。天母總有些你在其他地方花錢也買不到的「不一樣」。

這幾年來,天母越來越和其他地方一樣了,許多天母人有著說不出的恐慌,當然也有些人認為和別人一樣有何不好。在沒有居民參與、長遠都市計劃的引導下,台灣所有的社區都變得一樣,難道大家一樣爛,就是平等嗎?在本期的「振興天母」專題中,我們大膽提出天母人應該走天母的路,從我們的自然環境,和人文資產方面下手,靠現住民決定現在與未來的方向,結合居民和商店,來振興天母。

當我們訪問一些「新關店」,了解房租壓死人的故事,感到非常沈重。當我們認識像羅敦弼、林玲琴、龍君兒、亞曼這些非常有創業精神的天母人,談到他們的願景,就感到非常的高興,天母社區的「陰陽」相生相剋,生生不息的動力就在這裡。

我們把自己定位成天母人的「私雜誌」,訴說我們的故事,讓故事變成歷史,讓歷史變成傳奇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