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租金迫使不少商家忍痛結束營業

我們都被房租打敗了

忠誠路辦公室樓下的寢具店掛出了「結束營業大拍賣」,老闆娘說:「我們要搬回士東市場附近的巷子了。我們實在吃不消了。」

半年前,前一個店家因為房東要漲租金,一樓約50坪的店面清空了,準備招租,「租金一個月28萬!」正在打掃的中年先生這麼說。什麼生意那麼好,可以每天至少淨賺1萬元來付租金?

原來在士東市場旁的寢具店搬來了,老闆細心的打理門面,找人在櫥窗玻璃精心畫上美麗的花卉,搭配他們的產品,內部裝潢也有精品店的味道,應該夠實力吧。開張不到4個月,就高掛結束營業的「免戰牌」,「我們真的被租金打敗了。」老闆娘嘆一口氣。忠誠路臨街面又少了一家有些特色的寢具店,接下來又不知道會開什麼店了。

天母商圈共同的招牌「結束營業大拍賣」?

在天母商圈中,這幾年下來被租金打敗的商家比比皆是,說出來一點也不丟臉。幾家能夠撐全場的商家,一問之下,店面都是自己的,要不然就是「形象店」,在這裡貼租金算是打廣告,再從別的賣場賺回來。

12年前大葉高島屋出現時,有如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大石頭,引起了波浪,帶動了忠誠路的蘭雅商圈,讓天母商圈東移。經過12年的努力,大葉高島屋逐漸成為天母人認同的百貨公司,商圈逐漸穩定。但2年前新光三越進駐,再掀波瀾,造成又一波消費習慣與房地產的震盪,鄰近因興建新光三越大樓鄰損的大樓終於醎魚翻身,不到20萬一坪的老公寓,現在都要30多萬,一樓店面更是不可一世,幾乎是見風漲,一度有行無市。


新光三越開業,帶動房租又一波上漲

 

以新光三越西側的華琪大廈為例,2年前在新光三越開幕時,一下擠進了幾十家店,現在除了周末還有些生意,其他時間門可羅雀。許多店家是從外地跑來的,對天母有著夢一般的幻想,迷信「有商圈=有人潮,有人潮=就有錢潮」。

另一方面,一樓的餐廳、店面和樓上的住家也衝突不斷,畢竟再香的菜,天天聞也會受不了,更何況陣陣油煙,誰能忍?一位住戶就說:「關了最好,誰叫他們不先評估好,害人害己。」

別說一般商店受不了,就連銀行也苦不堪言。原來在天母東路的某銀行天母分行,前段時間房東要漲一倍房租,銀行上級勉強接受,沒想到仲介業者從中「蠱惑」,房東把租約從5年改為2年,而且在租約未到期前,又要漲價,銀行高層真的受不了了,最後寧可損失多年來的社區經營,搬去忠誠路。

寧可空屋等待高租金

仲介業者的炒作與遊說,與房東的意圖更高的租金,有些房東甚至寧可房子空著,也不願租出去,造成了天母店面租金的扭曲,對體質已經不健全的商圈造成重大的打擊。「如果一個商圈的商店無法持久,就沒有辦法累積人氣。天母真正的老店已經不多了,而新店總是開開關關,這讓天母商區的名聲變得愈來愈壞。」家住天母30多年,在中山北路七段開外銷成衣店「白奇」的白明義說,要不是房子是自己的,他們也早就關店了。

最近這幾年,尤其讓人心寒。很多房東只知道漲房租,外面的人也以為天母的生意好做,天母人的錢好賺,紛紛跳進來,其實都錯了。真正的天母人很挑的,看得上眼不一定買,看不上眼就頭也不回。這幾年不只是外銷成衣店式微,有自己特色的店也愈來愈少。天母人出國機會多,就在國外買,還更便宜,也是一個原因。

不成行就不能成市 

雖然白奇生意還不錯,有自己獨特的貨源,但也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,漸漸大家都知道:租金高到無法開店,就不會有店。七段的店面一家家的關,「就像缺牙齒一樣」,沒有人想來逛這條街了。

當了兩任8年的天山里里長黃世豐說,過去幾年他想了很多方法,也辦了不少活動,想要整理中山北路這條商圈,但在行政區劃分上,中山北路的東側是天山里,西側是天母里和天玉里,里長間還好協調,最難整合的是商家,沒有參與感。黃世豐曾經想把七段高低不平的騎樓依山坡順勢整理,方便行走,避免常有人跌倒,最後還是不了了之。

今年黃世豐不選里長,白家老大白明仁在鄰居的勸說下,想出馬來選,但是「國事如麻」,如何做起?即使里長有一些行政資源、小型工程配合款的補助,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形成的商區,要如何更新,賦予新的定義,這恐怕不是任何政治力能夠一蹴可及的,如果不斷上漲的租金問題不解決,什麼店也無法存活下來。一位長期觀察天母商圈的在地人說,「如果殺了生雞蛋的雞,還會有蛋嗎?房東也該好好想一想吧。」

大環境的衝擊躲不掉

房租固然是一大問題,其他原因也讓天母的生意愈來愈難做。從大環境來看,台灣產業外移,連帶著高消費力人口也外移,天母受到這樣的影響最大;許多跨國企業的區域營運中心遷往北京、上海、香港,高階經理人也跟著出走,天母許多家庭都遇到這種問題。不只是美國學校、日僑學校的學生隨著父母移居大陸,天母地區各國中、小學都有很多學生跟著父母移居大陸的例子。

高級餐廳首當其衝。天母有些知名的高級餐廳,因為最近不景氣,加上老顧客搬走了,生意受到影響,再加上在其他地區開店,一支蠟燭好幾頭一起燒,也大感吃不消。在時機歹歹時,開新店的投資也應謹慎。

時代改變了,商家也得順應顧客需要改變。以前天母是洋人的大本營,現在洋人已經不再是人口結構的主要成份,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,老成凋零,後繼無力,也造成了天母的商圈變遷。

例如,中山北路七段頭天仁茗茶旁,原有一家老洋雜貨店「益和商行」,開了50年,店面是自己的,因為一方面老闆年紀大了,後繼無人,另一方面是自己開店賺的錢遠低於租金收入,何不乾脆做寓公,兩年多前就結束營業了,現在成了服裝店。這家洋雜貨店的結束,象徵美軍時代的天母凋零,天母街上也少了一個別具代表的特色。

未來農訓南側的數百坪土地(現在是停車場,以前也是美軍眷舍),有一部份要蓋成衣商場,在缺乏整體商圈評估與發展規劃下,恐怕會成為天母商圈致命的一擊,而現在附近的商家還沒幾個人知道這個信息,將來眼睜睜看他起高樓,看自己生意垮。

閉上眼睛,我們可以猜想得到,隨著白屋改建成豪宅,周圍地價房價再漲,建商更相信商場的開發有利可圖,許多商家也以為天母錢多,生意好做,跟著搶進,集資投資買店面、租店面,好不熱鬧,說句不中聽的話,大家興高采烈衝進天母商圈,想圖個一本萬利,恐怕要撲個空了。

 


天母西路口的國際大廈正在整修門面


新光三越商圈內,白日有如空城


在天母50年的老雜貨店益和商行因店主要退休,
兩年前和天母說再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