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住在天母可以享受悠閒的家居生活

安居產業 ─ 天母生活圈的願景

如果這世界沒有發生重大的意外,未來台灣就會和世界許多過度開發的國家一樣,面臨高齡化、少子化的挑戰,天母當然也不能免。事實上今天天母已經開始嚐到了這樣的滋味,只是這種感受還不太明顯,因為這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的。我們不需要杞人憂天,但也不能麻木不仁,眼睜睜看著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恐懼。

長期以地理資訊系統研究天母的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石計生指出,像天母運動公園變成台北體院的校舍案,將來會對天母的發展帶來多大負面的影響,現在還看不出來,但是等到 大家都看到的時候,一切都太遲了,因為原來的天母消失了,以後這裡再也不會有另一個天母。

大家都在談天母變了,不再是那麼可愛,那麼特別,如果想要鑑往知來,讓我們回顧當年天母是如何形成的。

天母商圈的發展是美軍顧問團在1953年選中了天母這片稻田、果園為主的陽明山麓,作為眷舍,建了第一棟白屋,形成了以美國人為主的聚落,逐漸形成了延伸美軍福利社系統的小型商業型態,中山北路六、七段上的茉莉漢堡、鄉香美墨餐廳,到白奇外銷成衣,原先都是依附在美軍顧問團的生意型態,幫傭、洗衣、醫療、托嬰等服務業也應運而生的,構成了天母早期的商圈。

美軍入住,也吸引了外國駐台人員對天母的青睞。這些50年前經濟強勢居民讓天母形成了不同的商圈形式,當時美軍顧問團團長等高階將領與軍官,住在今天美國學校。其他美軍及眷舍駐地所未能形成的異國風情社區與商圈,都在天母成形,這也是天母最獨特的地方。

即使在1978年台美斷交,天母以中山北路六、七段為縱軸的商圈,仍然維持了數年洋味十足的風華,一直到20年前忠誠路開發,天母商圈向東移動。12年前大葉高島屋開業,到2年前新光三越進駐天母東路、忠誠路口,天母商圈從美系走進日系時代。

當然中山北路六段底的美僑、日僑學校也是讓天母東、西洋風混合的重要據點,再加上天母西路的國合會的各國大使館,更讓天母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村。1959年生的白明仁說,當他10歲時從圓山搬到天母來的時候,在車上睡著了,一覺醒來,還以為到了美國,因為當時路上都是美國人,還有人就穿著泳裝在中山北路上逛街。

天母人醒醒吧!

如果今天天母人不覺醒,「天母」會變成一個建物擁擠雜亂,土石流出沒,肖小橫行之鄉。到底未來我們該往何處發展?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說得清楚的,在這裡我們必須樂觀一點,利用我們現有的殘存優勢,發展我們的社區、我們的家。這也是《天母合眾國》未來要努力探索的。

我們可以像瞎子摸象般約略說出一些我們的期望:一個寧靜祥和的社區,生活上很便利,不用走太遠就能夠滿足大部份的生活需求,有很好的醫療設施、很好的學校、很好的商店,以及良好的治安、安全衛生的環境。在這裡,我們可以避開喧囂,自由自在地享受山水之樂。

 

天母居民李龍根對天母的信心無比。李龍根原籍香港,曾任台灣聯合利華董事長,十年前退休後,寧可和家人「賴在天母」,也不願回香港,他總是說,天母實在太好了,很方便,上山下海都在30分鐘內,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好。天母的先天環境是無可取代的,這是天母之所以成為天母的DNA,唯有善用自然資源,讓天母的「天然力」能夠釋放,且可以永續利用。這幾年天母人比其他地區的人更積極的「保鄉衛土」,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現象。


體院進駐必定會破壞天母發展

從這幾年來的保護磺溪活動、天母水道祭、反六之六保護區變住宅區、阻止破壞保護區的81號道路、保護白屋古蹟,以及杯葛體院主張天母森林公園,都可以看到天母人的自覺。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說:天母居民的行動,顯示台灣中產階級意識的興起,這和其他地區的運動有很大的不同。的確,天母人的危機感,激發了天母人更多的創造力,期望天母未來能夠讓大家更好過日子。


天母國小學生手繪的天母地圖,突顯許多天母特色,
正是天母吸引人的地方

好商圈才能支持好社區

這些期望,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來支持,就是社區的產業。從國民所得來分析,天母是一個5萬戶,15萬人,一年超過一千億元的「經濟體」,這個經濟體的人口、GDP已經大過許多台灣的友邦國。天母社區經濟體的概念,涵蓋了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這些產業,這些產業維繫著天母經濟體的運作,也讓天母產生更大的競爭力。

想要讓天母更好,就必須振興天母的商圈,沒有好的商圈,就不會有好的社區。今年在中山北路和天母東西路圓環上,曾有人兩次以「天母商圈」為名舉辦展銷會,但是設攤的都不是天母的商家,而是外地來賣東西,做的並不是促進天母商圈的事,我們期待的是讓天母商圈能夠真正興旺起來。

綜合許多居民的反映,我們姑且將天母未來的產業形式命名為「安居產業」,讓天母的居民能夠在食衣住行育樂上,能夠得到滿足,這需要更多的創意、特色與不斷的努力才可能達成,讓大家都能在安全、舒適、便利的生活環境中安居樂業。

天母的商業活動不能和別的地方一樣,否則天母交通不便,誰要花更多的時間來?天母的產業必須充分與自然環境結合,天母的好山好水才是最大的寶藏,吸引仁者、智者來天母,天母應該要有更多親山、親水的規劃與設計。天母應該是一個明亮、健康的聚落,讓所有人來這裡,在清潔的空氣中,陽明湧泉的水源滋潤下,生養健康智慧的下一代。

 
萬聖節前,天母的「洋味」更多一分

在飲食方面,無論是百貨公司、超市、雜貨店,以及餐廳,應該維持天母多元文化的特色,全球各地的飲食都能在天母發揚光大,各國料理都能在天母得到居民的喜好,讓天母成為國際飲食文化的重鎮。有人常說,要留住人,必須先能留得住胃口,如果天母有獨到的異國風味,和道地的台灣小吃、中國各省美食,再加上創意菜單、甜點,就能成功一大半了。

以小型電動公車建構天母大眾交通網

在交通方面,天母必須保留更大的開放空間與綠地,要有更多良好的停車空間、人行步道、自行車道、區間短程小型公車,讓居民和外地訪客能夠減少開車。如果能有電動公車或瓦斯公車,更好。年輕時就住在天母的龍君兒就說,以前從台北回天母,一過了福林橋,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木頭的「大門」(指當時的僑大家具店),就好有回到家門的感覺,她那時就想,裡面可以走路、騎腳踏車,或是騎馬,最好就是強令禁止橫衝直撞、排放廢氣的車子。當然這樣理想的意境似乎不太可能實現,但是如何用小型電動公車串連成天母交通網,未必是不可能的。

20年前,許多新奇的服飾是只能在天母買得到,今天天母這種優勢已經不再。在衣飾方面,天母原來有許多特色的外銷成衣,但隨著成衣廠外移東南亞和大陸,外銷成衣店賣的都是外國的外銷成衣,台灣代工的名牌服飾已經可遇不可求。或許可以恢復以前陽明山的藍染傳統工藝,染製織物,加上各種可能的手工藝飾品,可以讓大量製造、千篇一律的工業製品相形見絀。創意產業可以結合古典與現代,在服飾上發揚光大。

居民教育水準高,卻沒有高中?

天母雖被認為教育程度高,但是天母的最高學府只到國中。最近強行進駐天母的台北體院,罷占了天母運動公園,並不為天母人認同,而且對地方的文化毫無貢獻。天母人的子弟必須到外地上學,未來天母人應該把天母國中與蘭雅國中發展成完全中學,讓社區子弟可以就近入學,讓教育正常發展。目前雖然各學校有些家長成長班,許多居民可以藉此學習,這也顯示天母有社區大學的需要,逐步健全天母的成人教育機制。天母人才濟濟,可以讓天母人自己開課,相互學習成長,增加親子共同學習的機會,不失為最佳的終身學習模式。

天母應該發展成一個休閒生活社區,讓工作的壓力在這裡得以紓解,再出發打拚。這個需求,在街頭巷尾雨後春筍般的SPA館就可看到端倪,紓壓產業在天母是一個具有未來前景的事業,只是目前各自為政,還無法成行成市,陸續有人開店,也有人關店,如何在這裡建立新的紓壓產業,或許是天母人應該好好思考的。

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達,全球化趨勢帶動下,產業形態改變,交通、停車問題,以及租金上漲,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(SOHO) 的需求日益增加,然而在天母的土地使用分區上,大部份二樓以上的住家是無法登記為公司(事務所)的。反觀新加坡,10年前開始,為了提倡SOHO產業,只要是單純的事務所,像電腦網路公司,都可以在「組屋」(新加坡國民住宅)登記設立(之前組屋也是絕對禁止做生意的),新加坡政府認為,許多當今的資訊產業巨頭,如微軟的比爾蓋玆(到今天YouTube的陳士駿),都是從車庫起家的,沒有理由不讓這些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家工作。

台灣僵化的土地分區使用規定,非但沒有扼止特種營業、違規違法的商店,反而讓創意產業窒息。如果天母的SOHO族可以正大光明合法的在家工作,天母平日就不會成為空城,反而會帶動社區整體的商機,既讓天母人享有更多家庭生活的機會,也可以讓高漲不下的房租有機會平息。

短期內,天母需要規劃更多一日遊、半日遊提案與商店的參與。這樣可以促進天母本地居民與外地訪客對天母的認知與參與,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和《天母合眾國》取得法國鄰舍節主辦單位的授權,在天母發起於1111日的「天母鄰舍節」,就是為了促進天母居民的社區參與,並歡迎外地訪客,來感受天母社區一家的氣氛。要做任何具體行動前,大家一定要先彼此認識,了解大家共同的願景,才能夠從根本開始做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