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開車經過士東國小,就有一股想進去看看的衝動,白天有好大枝的鉛筆吸引著我,夜晚一閃一閃的陶瓷作品照亮了回家的路。這所又新又舊的小學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背景。

士東國小創建於民國29年,原名為「士林公學校三角埔分教場」,次年改名為「士林東公學校」,由日籍校長中山植樹設4班學生244人。創校之初,校長在日式平房教室前種了12棵黑松,目前僅存6棵。如果你是日劇或韓劇迷,戲裏面那種迷人的松樹,在士東國小可以找得到。這幾棵從小在士東國小長大的黑松,是平地難得的稀有特例,因為它們通常只見於海拔600~1500公尺的山區,喜好5~10℃的溫度,能在平地存活,除了熱心人士的長期捐贈治病外,還有學童們的發自內心的祈福。炎熱的午後或微涼的秋天,躺在階梯上,看著松樹縫隙間的雲朵變化,是人生難得的享受。(編按:每棵黑松都有自己的名字喔!)

拆掉的日式平房,是我在士東最美好的回憶。每當下雨,我們把鋁製小水桶放置在教室各個漏水的角落接水,叮叮咚咚的。若遇到白天像黑夜大雨的日子,雨水打在瓦上,蓋去了老師的教學聲,老師就會請我們把燈關上,講起我們愛聽的故事。我看著外頭的閃電,想著待會放學可以一路踩水回家。

當時因為舊教室不夠70年代嬰兒潮的使用,所以一、二年級的小朋友分上、下午班制上學,一個禮拜上午,一個禮拜下午。上到後來,常常到中午放學時,看到跑錯時間的同學來上學。那個年代孩子單純,自己要照顧自己,只要鞠躬跟老師說聲「對不起」,老師通常都可以諒解。放學後,大家也會很熱情的邀約同學到各家中「做客」, 只要在傍晚父母回來之前功課寫完澡洗好,通常父母也不會去調查回家的「過程」,所以我們放學的路線常常變化,有時在同學家跳橡皮筋,有時去大立操場(現在的美國學校)打棒球,或者是在天母東路底巷內的李克竣圖書館讀課外讀物或討論功課。

三年級時,終於可以讀整天了,我最期待沒帶便當的中午,哥哥會帶著我去學校角落吃「老兵杯杯」的牛肉湯麵,好大一碗的麵灑上許多的蔥花,一碗只要10元。長大後,偶然發現「杯杯」在士東國小站牌旁擺攤賣麵,只賣下午5點半到7點半,如果不早點下班,就只能看到「杯杯」推著推車的身影。去年,「杯杯」用老婆的名義開了一間「老媽子牛肉麵」,終於可以不用擔心下雨的日子。不過,「杯杯」老了,切滷菜的手微微顫抖,所以客人要自己端麵,而我也從買一碗麵的小朋友變成買「家庭號」的媽媽。

國小四年級,遇到石油危機,因此只要有太陽的日子,教室是不開燈的。五年級,許多同學都不見了,聽說都跑去當美國人了,寫去的信不見回覆,好不容易有同學收到回信卻是絕情的答覆:媽媽要我好好學英文,所以我不能寫中文了。小學六年級,推行國語運動,講一句台語罰5元,替班上掙了不少班費,妹妹和弟弟也因為天母國小落成,轉到天母國小當第一、二屆的學生。

這所讓我在桌子底下躲了六年防空演習的學校,帶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,也讓我經歷不少歷史的見證。當年每升上一個年級,就可以使用比較新的教室,這種「輩份」的教育,是學校很好的傳統。每棟大樓的啟用,我都剛好趕上,唯一沒使用到的是那棟最新、卻被九二一地震震成危樓的教室,真想不透,為何最新的樓卻是最早震壞的。如果九二一不是在半夜凌晨發生,全台灣會有多少孩子在學校受難?這是一個很值得教育界重視的問題,重建的同時要檢討發生的原因,才是治本之道。

現在的士東有許多新設施,也有許多珍貴稀有的植物,如果不想長途奔波,學校是個不錯的全家出遊地點,現任的蕭校長非常歡迎居民在學童上課以外的時間到學校走走。看著我的孩子快樂的在操場奔跑,這即將是他度過美好六年的地方,他還可以告訴別人:「我外公也是士東國小畢業的。」這所學校真的很老!老到可以找到不少三代同校的校友!

編按:余心正是士東國小第38屆畢業生,她的父親余景雲也是,再過幾年,她的兒子也預計要進入士東就讀。士東國小對於她們家,是一所三代「共學」的學校,是一種不斷加深加厚的感情和記憶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