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母的欒樹最早和「節慶」扯上關係,要從1996年誠品書店忠誠店舉辦第一屆欒樹情報開始,這也是全台第一個欒樹節。當時造成轟動,誠品和生態團體合作,解說欒樹的生態、贈送種子,忠誠路上還飄著咖啡香和音樂,也吸引許多外來人潮。後來天母各小學鄉土教學裡也放進欒樹這一章。當然誠品在商言商,是從商業角度來辦欒樹節,但不可否認,台灣欒樹自此聲名大噪,所以誠品也有功勞。

第二年,誠品和士林區公所合辦欒樹節,第三年,1998年,雙方分道揚鑣,各辦各的,誠品欒樹節活動在10月10日到25日間,士林區公所在10月30、31日。此後欒樹節變成士林區公所獨有,並轉型為士林國際文化節,欒樹的身影淡出。部分活動繞著「國際」字面打轉,如老外演講比賽、老中講英文,還有不怎麼「國際」的舞林大賽、美食文化、嘉年華遊行,最後連社子島傳統藝術節、健康操表演、區長盃卡拉OK賽、兒童讀經會考都加入,變成一個大雜燴,欒樹節原先的在都會生活也能和土地連結的意象,已經完全消失。附帶一提,士林區公所網站上有「施政報告」一章,只記錄到2004年的國際文化節活動,2005、2006有辦,但是辦了什麼?施政報告裡隻字未提。

區公所辦接手後,最明顯的是內容雜,時間短,宣傳不夠,許多天母人根本不知道欒樹節在「國際文化節」的大帽子下苟延殘喘,還有,欒樹的正名是台灣欒樹,它根本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樹種,和國際是沒有什麼關係的。

官方辦的活動期間短,活動內容要兼顧區內各分區都滿意,又沒有導入地方社團、商家的配合,自然一年不如一年。說到底,還是公務員官僚心態作祟。

市府有個一區一特色的要求,但士林區內分成7個次分區,社子、後港、蘭雅、芝山岩、街上、天母、陽明山等,各分區差異很大,在每一次分區的特色都應該受到尊重的大原則下,公部門應該聽聽看地方民意要什麼,民間主辦,政府提供行政上的支援和文宣,一起舉辦地方需要的活動,這樣地方也會樂意投入人力和其他資源,活動才可能辦的長久,而不是強送作堆,或是只要排場大就好。現今的政府也很會叫窮,但假設士林區公所辦士林區國際文化節有40萬元的預算,分給次分區自行運用,可能可以發揮400萬的效果。

當然真正問題是,天母人要怎樣的欒樹節?

天母人是很在意欒樹的,他們曾經為了忠誠路上的欒樹,大聲向輕軌捷運說不。有沒有欒樹節,不會影響到天母居民對於欒樹的喜愛,但如果天母要舉辦有地方特色的活動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。

天母人不妨勇於做一個欒樹節的夢。夢裡,在燦爛秋陽下,欒樹從綠到黃到紅,有人在欒樹下散步或席地而坐,有人記錄欒樹的生長歷程,有人組織「欒樹之友」照顧欒樹,或許街道上流動著音樂和咖啡香,學校的社團上擂台表演,或許是異國、本國美味輪番上桌,或許是天母人在樹下辦桌,邀請外地的親友來大拜拜,你的欒樹夢是什麼?

9月中旬,早開的欒樹已經開始換裝,日照多的先換,綠葉梢上正開始染上一層層純度甚高的鮮黃,這是天母人都熟知1600棵台灣欒樹每年上演的戲碼,下一波,樹頂上就要開滿心形的鮮紅蒴果了。但也有許多天母人在問:欒樹節怎麼不見了呢?它到底不見了多久了呢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