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何處是故鄉?現在人為了就學、就業,大多搬離故鄉,對現居地已無特殊的地緣情感;但在天母地區的芝玉路這一帶,充滿了古早味,居住在這裡的人對當地充滿了情感,一住就是200多年,我們在這裡停下腳步,喚醒兒時記憶,記起當時對這片土地的情感。
   
夏日藍天,白鷺鷥低空飛過,在種滿茭白筍的水田旁覓食;水田旁的石砌,暗褐色的福壽螺正緩慢的往水中爬行著,像葡萄一串串粉紅色的卵,附著在旁邊木條上,有的被螞蟻吃了,有的被烈日晒乾了。

從天母通往仰德大道,往台北的捷徑——「芝玉路一段」,這裡有200年歷史的老房子,還有天母最後一塊濕地。30年前,由於水質清澈,盛產的石角芋遠近馳名(現已絕跡,空留餘味),現在是茭白筍的天下,仔細看看,還可以找到保育類動物台灣鬥魚,以前水田裡還有蛤仔、泥鰍,現在可能因為水質不如從前,蛤仔、泥鰍早已消失。



住了200年的曹家人

芝玉路14號,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,在1970年,政府為了陽明山的水土保持,把靠著陽明山的這一段民宅列為保護區,不能改建,200年的老房子一直留在這裡,大約90%屬於曹家莊的範圍,居民約有200人,祖先都來自福建漳州。居民相傳,祖先會選擇在此定居,可能是周遭環境與漳州的故鄉類似,一住就是200多年,居民大多姓曹,追溯到200年前,可能都是親戚。

在這裡當了18年的岩山里里長曹昌隆,今年49歲,他記憶所及,從他阿祖那一代到現在約四、五代,他家都在此居住,老房子大多還維持著當時的構造。曹昌隆說,現在保持最完整的三合院是14號的那戶,大約200年了,從大門到正廳,依稀可見房子當時的規模,大門上的磚瓦經過風雨侵蝕,早已由紅轉黑,上面也長滿雜草,進門之後,迎面是擺放神明的正廳,正廳的木門已經相當老舊,門把是類似八卦形狀的鑄鐵,門外貼的春聯早已褪色,正廳的地板是古老龜裂的石板,還有石材樑柱、木製天花板。

從房子旁僅可容兩個大人的狹小通道進入,牆壁滿是修補、剝落的痕跡、屋頂上外加的支架、水管,隨著時代演進,歷經多次整形手術,和旁邊已翻修的住宅相比,儘管滄桑,依然屹立。旁邊還有古早的石磨和古井,早已被閒置在一旁,上面滿是青苔。

童時憶往

曹昌隆的弟弟曹昌華回憶起小時候,周圍都是矮房子和田地,道路也沒有現在的寬廣,小孩子都在三合院的庭院前打彈珠、打陀螺、玩尫仔標,也會到水田抓泥鰍、撈魚,或是沿著田走到天母公園附近,看外國人住的洋房,好奇外國人放在庭院內的新奇洋玩具,曾有人頑皮的偷玩了他們的玩具,被發現後,還被扔了雞蛋,當時也不知道如何溝通解釋,只好比手畫腳的吵了起來,吵到最後也沒得到玩具,只好乖乖的走回家了。

一位本地78歲的阿嬤,有5個小孩,每天都推著推車從芝玉路走到士東路的早餐店,回收一些紙類、瓶罐,阿嬤樂觀的說,「我是在做運動,每個月也可以多少賺個800多塊錢來用啊!」阿嬤年輕時,曹家莊的人大多以打石維生,當時要到金山、觀音山一帶打石頭運下山賣,石頭用來蓋廟宇或刻石獅子,現在廟宇用的石材大多從大陸進口,刻石的技藝失去傳承,打石業也難以為繼了。曹家莊的居民現在從事各行各業,很少有代代傳承的事業。

走過歷史

曹家莊週遭的房子不斷更新,莊內居民的感情卻跟老房子一樣屹立不搖。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,因為老房子維護不易,又不能改建,人一多,房子住起來太擠,許多壯年人口都外移到鄰近的地區,老人家則因為在這裡住慣了,對房子的感情難以割捨,也離不開這塊充滿回憶的土地,因此住在原地的人非老即小。開放的三合院內,大戶的裡面可以住30幾個人,每個人都認識,現在居民有什麼事都找曹里長解決,里長相當熱心,並重視這些老房子的問題,從還沒當里長到現在當了18年里長,曾數次向市政府反應,希望可以開放保護區,讓居民可以改建,住得舒適些,但一直以來都無法如願,他也相當無奈,希望未來能夠解決。

下次當你經過芝玉路,可以停下腳步,看看這裡的人事物,或許可以從中找回對自己故鄉的回憶,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。

老房子在哪裡?

老房子的位置大多集中於芝玉路一段2號到28號,水田的範圍約位於芝玉路一段150號附近,請參考p22-23的天母地圖。

手中的鍋鏟換成了相機

在天母住20多年的楊安生,原本是位精炒黃金蛋炒飯的廚師,6年前開始攝影,努力自學完成一張張動人的照片,並且架設網站,與人分享台灣的美,他的作品引起許多人共鳴,書也相當暢銷。這張翠鳥就是他在芝玉路拍的。讀者可以在他的網站中欣賞到台灣之美:www.pse100i.idv.tw

 
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