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瑤如;窯爐,似乎是命中注定。」何瑤如笑著說。從19歲開始,她就與陶為伍。高中畢業那年,她進入天母陶藝工作室。位在中山北路六段巷內的「天母陶藝工作室」,是李亮一在1981年創立,在天母長達10年期間,培養了日後無數台灣陶藝界的中堅份子,何瑤如也在李亮一的薰陶和與其他愛陶者的互動下,展開她亮眼的陶土人生。
泥土不落地
何瑤如,一位典型的現代女性,從她在工作與家庭間的取捨,可以看見何瑤如的能屈能伸。20多年的陶藝路程,為了孩子讀書方便,何瑤如始終選擇在天母北路的家中做陶,家裡工作室雖小卻五臟俱全,有電窯機、拉坏機等等。電窯機雖然不大,但已足夠她在家中作一些小型的作品,大件的作品再請朋友幫忙窯燒。工作室桌面、地上一塵不染,完全沒有「泥巴味」,何瑤如說,只要是從天母陶藝工作室出來的學員,工作室一定會傳承「泥土不落地」這項傳統。
她身上流露出天生浪漫的雙魚座氣息,她雙手纖細,不同於一般人以為陶藝家手粗糙;她一身洋裝襯托氣質,不同於一般人以為陶藝家外表邋遢。剛認識何瑤如的人都不相信她是個陶藝家。何瑤如說,她幫陶土穿上美麗的新衣,自己當然也要漂漂亮亮的。
何瑤如早期的作品,將陶土運用在流行的商品,像是別針、耳環、戒指、項鍊,雖然都是小東西卻別出心裁,她利用玻璃珠、電線鑲嵌在陶片中,讓陶多了一份生氣,也因此當年展出後,何瑤如的作品備受注目,她漸漸的在陶藝界嶄露頭角。
黑金白金都是最愛
摸索中,何瑤如以陶板為主要設計,現在的作品漸漸將「黑」與「金」明度的強烈對比,大膽的運用在她的作品中,風格獨具。她以黑色的冷漠襯出金色的熱情,就如同在殘餘的灰燼中,仍見亮眼的火焰一般。現在她也將作品加入「白」與「金」,展現多變風格。何瑤如也將陶土融入生活,在她的家中簡明的設計,處處可見驚喜,杯子、壺、傘架、魚缸、燭臺、壁飾等等,都出自她的巧手。
何瑤如的陶藝品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大放異彩。她1992年的作品「畝」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,曾獲1994年第二屆陶藝金陶獎。她也曾在1991年榮獲第47屆義大利法恩扎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,在隔年1992年,又參加德國馬德堡的中國現代陶藝德國邀請展,今年也參加中國上海台灣陶藝家邀請展。今年11月中旬,她也要在大葉高島屋和SOGO復興店再次舉辦個展。
除了捏陶外,何瑤如也和好朋友楊維富合寫了三本書,《陶藝防裂技法》、《陶藝釉彩技法》、《陶藝手飾製作技法》。把她對陶土的了解傾囊以授。
何瑤如的另一個身份是天母國小課後輔導老師,在星期一和二她設計「陶藝和美術綜合創意」課程,教學內容如風車製作、用陶土做項鍊、CD包裝設計等等。她以教學相長的心態,將自己的專業回饋給天母地區。
天母能人很多,最近又要舉行個展的陶藝家何瑶如,也是天母國小的說故事媽媽、家長成長班的成員,20多年的陶藝路程,她能屈能伸,小小的一方工作室就是她的創意空間,電窰、工作檯等一應俱全,且看她如何在家庭和事業間自在的游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