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假,許多天母芳鄰到花東地區度假,應該是不錯的旅行。本刊則採訪了花蓮的地方雜誌《Highway 11》,並沿著11號公路來回,看到了許多有趣的人與事。
11號公路,從花蓮一路沿著太平洋南下,浩瀚的太平洋近到可以摸到,呼吸到,沿路隨時可以看到台灣最壯闊驚人的藍:天是藍的,海是藍的,天海交際處也是藍,而且隨著天氣時間,它變幻無窮,數不清色調的藍,海水每一次拍岸,都激起不同的浪花。單是看海,就是一種享受,真正的悠閒、度假的氣氛就應該是這樣吧。
心理上,花東海岸也占一個獨特的地位。因為台灣之所以稱為「福摩沙」,就是從這裡開始的:四百多年前,葡萄牙船隻從台灣東邊海上經過,花蓮海岸波濤壯闊,島上林木蔥蔥,讓水手們讚歎不已,水手因而發出「Ilha Formosa!」(美麗之島!)的驚歎,地點正好在這裡。
《Highway 11》:老外辦地方雜誌
沿太平洋岸的11號公路,可說是最接近「美麗之島」的地方。偏有一本刊物打著它的名號,很簡潔的就叫做《Highway 11》。內容以花東地區休閒資訊為主,在花東的旅館、機場都可以免費取得,已經發刊2年,驚奇嗎?令人驚奇的是,《Highway 11》在台灣的「後山」發聲,卻是中英雙語雜誌,還有,創辦的是老外。(註:東海岸另有一本資深雜誌《東海岸評論》,已經超過18年。現是雙月刊。不由得要對花東人的愛鄉情義致敬。)
《Highway 11》的主要負責人,是一對夫妻檔,Ryan St. Onge來自加拿大,27歲,太太是徐慧燕(Iris),花蓮人。Ryan在5年前來到花蓮不久後不幸摔傷,但幸運的是在修養期間學中文而認識Iris,後來結為伴侶。
為什麼要辦《Highway 11》?Ryan說,他和Iris曾經到中南半島旅行半年,一開始他們和許多背包客一樣,用的是Lonely Planet之類的旅遊指南,後來發現,最好用、最即時的資訊來源是旅館、機場中常見的免費旅遊刊物,尤其是雜誌。於是他們開始想:為什麼花蓮沒有這類的刊物?
Ryan對於台灣、花東也自有觀察,他覺得,和西岸的城市相比,東岸的許多地方其間是沒有對話,是分開的。他希望可以藉著雜誌引發一些想法,帶動各地方的對話。除了花東之外,他們也做過羅東專題。
在他眼中,花東地方的居民已經意識到,自己的發展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,可以自有不同的生活型態,也對此感覺驕傲,有自尊。他舉例說,墾丁太商業化,已經是一個「disaster」。他不希望花東是另一個墾丁。他希望自己可以在這個轉型期間,有「一小部分」的角色。
《Highway 11》一開始的時候發行量6000本,現在10000本,勉強可以平衡,主要收入靠廣告。要拉廣告當然很不容易,但Ryan說,他生性頑固,絕不放棄,有的店家不看好他們,而且對他很不客氣,他還是會在每期出書時,親自送一本上門,「而且帶著一個大大的微笑」,他說。他最喜歡的,就是親自送書到花蓮各放置點。他們最近還發行花蓮手繪地圖的摺頁,出自Iris之手,非常受歡迎。
Ryan在加拿大時在出版社工作,他說,他一直就想做雜誌,但這在加拿大是不可能的,在台灣,他卻可以在26歲時就創業。即使將來回加拿大,也是很好的資歷。他一頭往前衝,別人問他為什麼要做?為什麼在花蓮?他的答案是「why not?」
11號公路:看見騎士、聽見森巴鼓聲
11號公路又叫花東海岸公路,從花蓮到台東知本,全長183公里。沿途自然美景不斷,有豐富的地形變化,人文上有許多山地部落,各式祭典給花東地區增添不少特殊的人文色彩,不過教堂也不少。沿途知名景點有:石梯坪、長虹橋、瑞穗北回歸線標誌、八仙洞、成功漁港、三仙台、東河休閒農場、杉原海水浴場、知本溫泉等,不論賞鯨豚、浮潛、泛舟、採石、吃海鮮、溯溪、騎腳踏車,都很適合。近年國民旅遊興盛,也興起許多民宿和小型旅館,趁著藍天,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。
自行車環島風潮下,我們沿路遇到許多支自行車隊。其中來自台中的一家人,方式有點不同,爸爸和兒子騎鐵馬,媽媽和女兒開休旅車跟隨,他們計畫用4天的時間遊遍東海岸。而隨著重型機車開放,全副武裝上路的重型機車隊也會愈來愈常見。
花東地區是台灣原住民的大本營,各族都有豐富的傳奇故事,我們這一次來,正好可以參加「『原.夢』藝術大遊行」活動。7月28日下午,遊行隊伍在台東縣政府前整隊,有的來自屏東瑪家,有的來自花蓮銅門,當然更多來自台東部落。來自台北的夢想文教基金會(詳見本刊7月號報導),早在1個月前就派遣外國藝術家進駐部落和學校,培訓起一支支孩子的森巴鼓隊。部落也把各部落傳說打造成花車,如卑南王教種稻米,排灣族的蛇圖騰等。媽媽們也著上彩衣,在大街上手舞足蹈,再加上各式大型道具、巴西的森巴舞孃助陣,節慶氣氛十足。
想想看,政府每年花大量銀子拓展台灣觀光,哪裡比得上這些民間自發的嘉年華活動,具有「感動人的力量」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