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要在低潮的時候放棄,要想辦法如何渡過難關。」在天母開店28年的G&G老闆趙瑞徠如是說。

趙瑞徠自1980年接手G&G,1981年就搬來天母,前15年一帆風順,每個月有300萬元的收入,1996年後每況愈下,到了2000年之後,市場幾乎面臨崩盤,2003年,G&G搬離了中山北路六段245、247號200坪(一、二樓)的店面,轉戰中山北路七段14巷6號之1,趙瑞徠目睹了天母1/4世紀的興衰,經歷了人生重大的轉變,幾度滄桑,很多事都看透了。

趙瑞徠1949年出生,兩個月後廣州就淪陷了。1960年,他才輾轉經香港來到台灣,唸的是海洋學院前身的船用電機,經過跑船,又去美國混了幾年,取了美國籍的妻子(現在是前妻),又回到台灣,把台灣當成家。1979年,瑞士人Grounieger(已歿)和德國人Glensinger在龍安街成立了G&G,店名就是這兩位先生的姓的開頭字母。1年多後,趙瑞徠就接手了這家店,他評估,台北只有天母能開以德國為主的歐洲食品店,所以搬到天母。

G&G開的是洋貨鋪,走德國矸仔店的風格,拿手的是三明治,除了天母的本店,曾同時在台北7家百貨公司設有三明治專賣店,後來因為百貨公司抽成抽得太兇,再加上景氣轉差,決定退出百貨公司,退守本店。

趙瑞徠強調,在天母做生意,不要想三個月、六個月就把市場打開,天母人很精的,會觀察新開的店一陣子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去消費,店家不能因為幾個月生意沒起色,就退出了,除非是商品不好,服務品質不佳。G&G的左鄰是美容院,右舍是足底按摩,因為近年的不景氣,趙瑞徠就和這兩家鄰居「相互取暖」,互相介紹客人,去美容院作頭髮,餓了就請小妹到G&G叫一客三明治,趙瑞徠也介紹店裡的小?國常客去足底按摩,就這樣互相照顧,也讓大家撐下去了。

許多天母房東比較不理會店家的生意,按物價指數逐年調房租,壓得大家喘不過氣。趙瑞徠指出,附近有些店的房東最近要漲房租,一漲就漲一倍,讓店家根本無法負擔,要嘛就把這些成本轉價到消費者,或是偷斤減兩,結果自己的商譽也賠了,生意作不下去。他呼籲房東應該和房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,讓房客可以活下去,把餅作大,賺了錢,多付點房租才沒有問題。

過去趙瑞徠也和外國朋友出過單張英文版的G&G雜誌,流通社區的資訊,後來朋友回國後就沒有繼續了,他期望《天母合眾國》能夠雙語出版,在天母扮演社區的資訊交流角色,把社區、商圈帶活起來,不過這也是一條很長的路。

「聰明的政府是讓老百姓忙,現在老百姓成天沒事幹,只好盯著執政者挑毛病,日子越過越差。」趙瑞徠認為,台灣人都非常努力勤奮,能吃苦,又聰明,現在只是政府高層出了問題,等這個問題解決後,生意就會回來,天母還是具有非常好的條件,榮景指日可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m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