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了6年的牙科,2年台大醫學院生理研究所,又到柏克萊唸公共衛生,楊憲宏沒有去當令人稱羨的醫生,反而投身記者,參與社會與政治的改革運動。出生於1953年的嬰兒潮世代,在2000年為李遠哲代筆「向上提升,向下沈淪」,許多人認為這篇文章轉變了2000年總統的選舉,而在2006年7月和陳水扁的一席話,讓他堅信2008非要二次政黨輪替不可。
8月19日,政論家楊憲宏在天母圖書館講「報導文學與政治評論」,向《天母合眾國》的讀者剖析他的歷程,可以算是他的第一手報導。他自1979年開始報導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,是台灣社會與他個人的轉捩點。在當時的災難新聞,三義遠航空難、頭前溪火車大車禍、煤礦爆炸,以及一連串環境公害事件,當時在戒嚴時期的時空背景,許多「傷痕文學」陸續出現,受到社會重視與共鳴。日本的水俣病、痛痛病等公害事件衝擊了醫學背景的楊憲宏,他認為要找出這些悲劇後面,還有更高的人性層面的衝擊。
楊憲宏在80年代的報導,像味全AG-U奶粉事件、實踐和文化大學在翡翠水庫集水區建校(兩校老闆皆為國民黨中常委,權傾一時),身為一位記者豈能得罪當道?但後來這些問題都幸運地獲得解決,當年蔣經國總統對違法在水庫設校事件被報導一年後,忽然在國民黨中常會中指示,違法建校之事不可繼續,中止了當年方興未艾的水源地濫建的問題。但楊憲宏認為,這並非他的報導之功,而是層峰政治力的介入,扭轉了一切。
「這個時代沒有給我們沈默的機會,沈默就是共謀。」這些年來,楊憲宏其實有多次入閣的機會,他都在一秒鐘內拒絕,他認為上天安排我們見到這些事,一定有原因的,我們不能保持沈默,應該站出來警告、譴責目擊到不公義的事,否則就是和做錯事的人共謀。而台灣人最容易在看到不公義的事件時,選擇沈默。
楊憲宏選擇不沈默,當然會遭遇到許多壓力與指責,但他對台灣民主的進程仍非常樂觀,「未來台灣將走向內閣制,可能2012年馬英九選最後一次中華民國總統,2016年台灣將走入較穩定、和諧與協商的內閣制,這比較適合台灣。」
留言列表